从“买买买”到“算算算”,30万用户算完这笔“搬砖账”,购物车突然就空了?


 

作者丨子墨
编辑丨火狐狸
 

“今年绝对不会再买了!”

 

前一天还信誓旦旦地立Flag,第二天开始疯狂拆快递。

 

进入十月下旬,国内电商行业就已经开始飘起了“双十一”的硝烟味。定金先行,尾款紧随其后,等到付款页面跳出“支付成功”四个大字时,满屏都是消费者的“哀嚎”:“怎么又没管住手!”“又当了冲动消费的大冤种!”

 

买还是不买?除了盘算商品的性价比、实用价值、优惠力度外,还有另一个换算维度——成本价值,即算算一件心仪的商品需要“搬多少天砖才能买得起”。当数字跳出来的那一刻,很多“必入清单”也就瞬间不香了。

 

基于这种变相省钱的逻辑,一款名为BuyBye的APP在今年5月上线,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款“对购物说拜拜”的生活类应用。点点数据显示,至今五个月的时间里,该应用下载量已超30万。用户表示,“使用后购物变得更加理性,不会轻易冲动消费了。”

 


BuyBye上线以来全商店总下载量,图源:点点数据)

 

将关注点置于规模庞大的电商平台消费群体,一个简单的数学换算,即可建立预算管理的基础逻辑,有效抑制非必要消费。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I技术又能够以何种方式协助用户更高效地实现预算规划呢?

 

简单计算,跟冲动消费Say Goodbye

 

BuyBye的核心设计理念源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思考。当想购买某件商品时,不妨先算一算,为了它需要工作多长时间。通过一个简单、直观的数学计算,帮助用户更理性地看待消费决策。即将月薪换算成时薪,再用商品价格除以时薪,得出为了购买该物品所需的工作时长

 

以每天工作8小时为例,若时薪为10美元,那么购买一件100美元的衣服,意味着需要工作1天零2小时;在BuyBye中,这个时间可以被精确到分钟。使用BuyBye时,用户仅需输入想购买商品的价格,应用便会迅速反馈出对应的工作时间,同时还会展示,如果将这笔钱用于储蓄或投资,未来可能实现怎样的增长

 


 

虽然整个计算过程仅需短短几秒,却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冷静期”。在按下购买键前,稍作停顿与思考,从而有效减少冲动消费。在得出计算结果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购买、不买或不确定。若选择放弃购买,BuyBye 会自动累计这些被“省下”的金额,并进一步计算出相当于节省了多少工作时间

 

BuyBye认为,应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用户抑制冲动消费,更在于引导大众在点击“购买”按钮前,认真思考获取某件商品所需付出的时间代价。其深层目标,是让人们更清晰地认知消费背后的真实成本,不仅是直观的金钱支出,更是用有限生命中的时间所衡量的隐性成本

 

insightrackr数据显示,BuyBye自今年8月起显著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主要投放渠道聚焦于Facebook平台。广告素材多以日常超市购物场景为核心,并选取了一系列非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作为创意载体

 

例如,其中一则广告展示了带有美人鱼尾巴造型的创意毛毯,文案突出强调仅需工作20分钟即可拥有的换算概念;针对欧美用户普遍热衷养宠物的文化特点BuyBye还特别推出了一系列宠物主题的婉拒消费场景广告;此外,广告中还穿插了不少兼具趣味性与观赏性的装饰摆件

 


BuyBye广告投放素材,图源:insightrackr)

 

这些商品共同的特点在于:它们虽不属于生活必需品范畴,却因其可爱、独特的设计元素而极具吸引力,恰恰是大众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产生冲动消费行为的典型代表。通过聚焦这类商品,BuyBye的广告创意与其通过时间成本衡量消费价值的理念形成了呼应。

 

“虽然用计算器随时都能算出这些数据,但BuyBye的设计理念确实值得肯定。”有用户这样评价。不过,作为一款主打“省钱”的应用,BuyBye却采用订阅制付费模式,这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地方。尽管其年费仅30美元,且提供免费试用期,但不少用户认为,一个帮助省钱的工具本身却需要付费使用,与其核心功能理念存在矛盾

 

失去金钱“实感”,AI守住理性消费

 

BuyBye不仅帮助用户从金钱、时间和劳动的角度重新审视消费成本,其背后更核心的理念其实聚焦于预算管理。当人们能够清晰规划并控制自己的消费预算时,自然会在合理范围内支出,从而有效避免超前消费或冲动消费。

 

然而,预算管理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限制。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数字支付高度普及的时代,消费场景多元、支付方式便捷,花钱变得越来越“无形”。转账、扫码、一键支付……金钱的流动仅仅体现为屏幕上的一串数字变化,让消费者对实际支出逐渐失去实感,稍不留神就容易超出预算。

 

AI技术的融入,恰好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AI驱动的预算管理应用Origin为例,点点数据显示,该应用当前已积累约15万用户,其中美国用户占比达75%。Origin的核心定位是帮助用户实现更精细化的财务掌控,安全连接用户所有金融账户,进而对支出明细、现金流状况、各类订阅服务及定期账单等进行全景式跟踪

 


 

例如,它会以日历视图的形式直观呈现用户的消费行为。若某天用户订阅了一款APP,应用不仅会记录这笔花费的具体金额,还会对比此前类似订阅的支出变化。这种呈现方式对当下“订阅经济”盛行的环境尤为实用。

 

随着音乐、视频、工具等各类订阅服务增多,许多用户很容易因“自动续费”机制遗忘已订阅的内容,导致“隐形消费”不断累积。而通过Origin的日历视图,用户能清晰回溯每一笔订阅的时间、金额及变动情况,从而快速识别冗余支出,及时取消不再使用的服务,避免资金浪费。

 

不过,尽管Origin的功能设计旨在帮助用户更全面地管理预算,但其“连接所有金融账户”的基础操作,却在推广初期就面临显著的用户接受门槛,尤其在隐私保护意识极强的欧美市场。当地消费者对涉及银行账户、信用卡、投资账户等核心金融数据的第三方应用持高度谨慎态度,他们十分担心数据泄露、隐私滥用,甚至因账户连接导致财产风险。

 

虽然Origin官方强调其平台“符合SOC-2认证”,并承诺“绝对不出售用户数据”,甚至在2024年7月被《福布斯》评为“最佳预算管理应用”之一,但这些权威背书仍难以完全消解大众的深层顾虑。

 

数字隐私愈发敏感的当下,“信任”已成为此类应用能否突破用户心理防线的首要挑战。基于这一痛点,Origin尝试通过更现代、智能的AI功能吸引用户并建立差异化优势。例如AI顾问功能,能够基于用户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储蓄目标及风险偏好,定制个性化的AI预算方案,动态分析用户的支出趋势,形成可视化的图表,并实时优化预算分配建议。

 

此外,用户还可通过自然语言对话随时查询支出详情、获取投资指导。尤其在面对购房、生育养育资金规划、退休养老储备等重大人生决策时,AI顾问能结合市场数据与用户个人财务状况,提供更科学的长期预算规划建议,帮助用户在复杂财务目标中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尽管受限于用户对隐私安全的顾虑,Origin在应用下载量和营收数据方面尚未取得明显突破,但其AI驱动预算管理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向指引。

 

结语

 

无论是克制冲动消费的欲望,还是通过预算管理未雨绸缪,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都能帮助人们更理性地规划生活,深刻理解每一笔消费的价值。尤其在电商大促期间,面对折扣诱惑,不妨多一分冷静思考,再做购买决策。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的融入正让预算规划变得更加智能高效,但其能否真正成为大众普及的实用工具,仍取决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强化用户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当“双十一”“双十二”接踵而至,“黑色星期五”“圣诞购物季”纷至沓来,全球消费者即将迎来年度购物狂欢的高峰期,这也正是这类消费规划工具展现价值的关键时刻。

相关新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276019273

在线咨询:https://t.me/siyushenqi2024

邮件:siyushenqi@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添加微信
添加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