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和创始人之间的争议主要围绕是否遵守了商业规则和契约精神。投资方认为创始人违反了投资条款,而创始人方则认为投资方起初没有远见,后来因公司估值上涨而贪婪。
同意豁免书是争议的核心,它涉及到创业者离开原公司后是否需要原股东的同意。如果没有获得同意豁免书,创始人可能会违反竞业条款,承担法律责任。
业内人士分析,这场争议可能是一场舆论战,目的是为了迫使双方重新谈判股份占比。最终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双方重新商讨股份并做出让步,以维护各自的品牌和形象,实现合作共赢。
1.这些投资方起初并不看好月之暗面,没有选择跟投。月之暗面后来估值暴涨,让这些投资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动机猜测);
2.创立月之暗面时,杨植麟获得了循环智能CEO陈麒聪及主要股东的支持,循环智能获得月之暗面的股权作为回报。陈麒聪向公司股东发出情况说明邮件,通知该方案,获得股东确认,并得到董事会批准(事实推翻);
3.今年年初,前述投资方提出希望获得月之暗面创始团队约一半的股权,彼时价值约1亿美元(诉求夸张)。
首先,新业务和原业务方向不同。循环智能是一家做toB型产品的公司,主要提供营销客服相关的AI软件,为企业降低和客户的沟通成本。月之暗面的明星产品Kimi,则是一款基于自研大模型的toC型应用。
其次,两家公司的权力结构不同。循环智能CEO是陈麒聪,CTO是张宇韬,首席科学家是杨植麟,三人股份占比相同。而在月之暗面,杨植麟是绝对大股东。
第三,两家公司不同的业务方向也决定了融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大模型烧钱是公认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OpenAI每天要烧掉70万美元。如果杨植麟和张宇韬想做大模型,比起说服老股东认可新方向、投入更多钱,不如创立新公司,拉愿意花钱、相信大模型的新股东入伙来得轻松。
本文源自「私域神器」,发布者:siyushenq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iyushenqi.com/3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