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再引热议,核心在于第138届展会堪称史上对采购商审核最严格的一届。官网明确的两项新规,直指行业沉疴:
(图片来源: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官方网站)
其一,证件审核门槛全面提升。展位负责人必须办理参展商证,办证时需提交在该企业近3个月以上的社保证明;其余参展人员需提交参展企业出具的书面说明材料,内容涵盖社保证明、与参展企业的关系、承担的参展职责、股权关系证明等关键信息。
其二,异常人员实行重点管控。系统将对第134届广交会以来,出现4次及以上跨证种、跨企业办证的人员予以重点关注,为各证件审核单位提供异常预警提示,对预警人员必从严审批。
两项措施目标清晰 ——防止违规倒卖展位、防止倒卖/借用证件。
一、展位悖论
正规渠道2万余元的广交会展位,在非正规市场中热门品类能飙升至18万- 20万溢价近10倍,即便存在合规风险,仍有大批中小企业主动争取 —— 这并非 “无奈妥协”,而是对广交会核心价值的认可。
作为链接全球采购商的核心平台,广交会单届就能聚集超28万名境外采购商,对需开拓新兴市场、积累初始客源的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可替代的高效对接窗口。
而展位分配设置出口额门槛(除少数扶持名额外),初衷是优先保障供应链稳定的优质企业参展,避免资源浪费,却客观上让未达标的中小企业对稀缺展位需求更迫切,催生了灰色溢价空间。
二、围城内外
广交会的冰火两重天,从来不是展会失效的信号,而是粗放参展时代终结的提醒。
事实上,广交会的价值底色从未褪色:单届超20万的境外采购商基数、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源网络,仍是国内外贸展会中最优质的资源池。
这份优质资源池的价值从未褪色,只是随市场迭代和展位成本上升,企业需要的是从凑数参展转向精准运营:
采购商结构调整蕴藏新机:亚非拉客户占比上升,对应的是新兴市场的消费增长红利;
成交逻辑转向精准匹配:新客户比价增多,本质是市场竞争加剧,这要求企业不再靠拉客递名片,而是提前备好差异化方案(如针对欧美客户的能效认证、针对亚非拉客户的售后保障),精准戳中需求;
参展意义多元延伸:除了当场签单,展会更是品牌露脸、老客维护的重要场景 —— 有企业通过展会向老客户展示新生产线,直接敲定年度返单量,这种隐性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三、破局之道
1. 参展企业:用技巧放大展位价值,拒绝陪跑
现场沟通:
别再问“您需要什么”,换成 “我们的壁挂炉比欧洲能效标准高10%,刚帮西班牙客户省了20%能耗成本”—— 用“差异点+案例”戳中需求,这正是展会沟通的核心技巧。
展后跟进:
客户离开展位后,当天发“今日聊到的 XX 方案+产品测试视频”,3天后追“您同行 XX 公司刚订了500台”,比“催单式问候”转化率高3倍。
客源筛选:
针对亚非拉客户推高性价比款,欧美客户讲技术壁垒,用差异化话术过滤“比价党”,集中精力攻有实单的采购商。
2. 未参展企业:无展位也能抓客源,不做旁观者
采购商名录精准获取
通过展会官方授权的商贸平台、行业协会,能拿到按品类分类的采购商联系方式,避免盲目群发;
线上代参展+直播引流
找有资质的企业“代挂样品”,同步开TikTok直播带客户“云逛展”,去年就有企业靠这招吸引3个中东客户线下约谈;
展后精准触达
展会结束后7天内,针对重点品类采购商发“广交会同款产品+专属报价”,标注“虽未参展,但可寄样测试”,转化率比平时高2倍。
本文源自「私域神器」,发布者:siyushenq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iyushenqi.com/67157.html